沐风建筑专业专注值得信赖!
沐风建筑为四川炳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旗下品牌,秉承“质量为本,诚信立业,创新致远,共赢未来”的企业宗旨,致力于仿古建筑门,窗,廊亭,木屋,装饰工程,亮化工程等,拥有一支由资深工程师、项目经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,创立至今已为众多客户提供服务,广获好评。
发布时间:2025-01-13
浏览量:107
发布者:古今和
梁思成先生所著之《中国建筑史》,一些名词梳理如下,以便查用。
一、常用名词解释
(一)斗
斗是承托栱、昂的方形木块。
1、坐斗(栌斗)
在一朵或一攒斗拱的最下层,直接承托正心瓜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,叫做“坐斗”,也叫“大斗”。宋朝称之为“栌斗”。
坐斗(栌斗)
坐斗(栌斗)实物
2、十八斗(交互斗)
在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,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、昂或拱的斗,叫做“十八斗”。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,但比坐斗小。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,相当于宋代“材”制度的十八分,所以叫“十八斗”。宋朝称之为“交互斗”。
十八斗(交互斗)
十八斗(交互斗)实物
(二)升
拱的两端、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拱的斗形木块,叫做升,实际是一种小斗。
升
栱和升实物示意图
1、三才升(散斗)
在栱的两端上面承托上一层栱或枋的升,叫做“三才升”,也称为“散斗”。
三才升(散斗)
三才升实物
(三)栱(gǒng)
栱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的上弯弓形木。
1、万栱(慢栱)
在瓜拱上面承托正心枋或拽枋的拱,叫做“万拱“。万拱是拱中最长者。宋朝称之为“慢栱”。
万栱(慢栱)
万栱(慢栱)和厢栱(令栱)实物
2、厢栱(令栱)
斗拱中最外一踩承托挑檐枋,或是最里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拱,叫做“厢拱”。厢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。宋朝称之为“令栱”。
厢栱(令栱)
3、瓜栱
瓜拱是斗拱构件中最短的拱,也是处于最下层的拱。一般来说,瓜拱和万拱多相叠并用,瓜拱托着万拱。瓜拱在宋代称为“瓜子拱”。
瓜栱
各类栱实物示意图
4、正心瓜栱(泥道栱)
位于斗拱左右中线上的瓜拱,也在檐柱中心线上,这样的瓜拱叫做“正心瓜拱”。泥道拱是宋代斗拱构件名称,因为宋代时两朵斗拱之间的空档,也就是拱眼壁,当时是用泥坯填塞,所以有“泥道拱”之名。
正心瓜栱(泥道栱)
泥道栱实物
(四)昂
昂位于斗拱前后中线,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拱的里外跳,前端有尖斜向下,尾则向上伸至屋内。
昂
昂实物
(五)翘(华栱)
“翘”是清式名称,也是斗拱的构件之一。“翘”的形象与拱相同,但方向与拱不同。清式斗拱中的拱是横向的、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,而翘是纵向的、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,因前后翘起而得名“翘”。其实,“翘”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拱,名为“华拱”,也叫“抄拱”。
翘
宋《营造法式》所称华拱亦名杪拱,华拱的出跳又叫出杪;杪意为华拱头有如树之梢。双杪,即华拱两跳之意。
双杪华栱
(六)耍头(蚂蚱头)
在斗拱的前后中线的翘或昂上,有两层与翘或昂平行的构件,其中下面的一根构件叫“耍头”。耍头出现于隋唐时期,式样比较多,有的没有雕饰,有的加以雕饰。
无雕饰耍头
蚂蚱头
雕饰耍头
(七)卷杀
“卷杀”是对中国建筑木构件轮廓的一种艺术加工形式,如将梁架中的“梁”做成“月梁”形式、将斗拱中的“拱”两头削成曲线形、将原本方形或圆形的柱子做成梭柱形式等,都是用的卷杀的方法。
卷杀
(八)麻叶头
麻叶头是翘或昂后端的一种雕饰。麻叶头的线条非常圆润柔顺,从侧立面看犹如一团云朵,非常漂亮,具有极好的装饰作用。
麻叶头
麻叶头实物
(九)科
“科”是清代时对每攒斗拱的称呼,如柱头科、平身科等。柱头科就是位于柱头上的斗拱,平身科是两柱头科之间的平板枋上的斗拱。
科
三踩斗口单昂平身科实物
(十)铺作
"铺作"是宋式建筑中对每朵斗拱的称呼,就是自斗拱最底层的斗算起,每铺加一层构件,算是一铺作。
《营造法式》中就有“出一跳谓之四铺作”、"出五跳谓之八铺作"之说。凡是自底层斗口内出一拱或一昂,都称之为“出一跳”,一般最多出五跳。
在柱头上者称为“柱头铺作”,在柱与柱之间者称为“补间铺作”,在角柱之上者称为“转角铺作”。
铺作
三种铺作示意图
(十一)出踩
“出踩”为清式名称,就是指斗拱中的翘、昂自中心线向外或向里伸出。如果正心是一踩,而里外又各出一踩,则合称"三踩",这就是出三踩。如果正心是一踩,而里外各出两踩,则为“五踩”。以此类推,多者可以出到九踩,甚至是十一踩。每踩长三斗口。
出五踩
出五踩实物
(十二)偷心和计心
中国古建中的“偷心”指的是“偷心造”斗拱结构,木结构建筑跳头上不置横栱,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,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 ,应列有七列横拱,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,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。
“计心”指的是古建筑中的“计心造”斗拱结构,木结构建筑跳头上置横栱,按斗拱出跳数量设置横拱,几跳斗拱即有几列横拱的作法,称为计心造。宋代斗栱中,每一跳的华栱或昂头上,放置横栱的一种斗栱结构方法。
偷心和计心
(十三)梁(栿(fú))
“梁”,宋朝称之为“栿”。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,它是一段横断面大多呈矩形的横木,明清时期基本接近方形,而中国南方的很多梁则采用圆形断面,这样较好地节约了木材。
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,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。而依据梁在建筑构架中的具体位置、详细形状、具体作用等的不同,又有不同的名称,如七架梁、六架梁、五架梁、四架梁、三架梁、双步梁、单步梁,还有抱头梁、抹角梁、顺扒梁、十字梁、挑尖梁、太平梁等。大多数的梁的方向,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。梁的下面,主要支撑物就是柱子。在较大型的建筑物中,梁是放在斗拱上的,斗拱下面才是柱子,而在较小型的建筑物中,梁是直接放置在柱头上的。
梁(栿)
1、月梁
“月梁”这一名称指的是两个概念。一是指清式卷棚顶建筑梁架的最上一层梁,叫“月梁”,也叫“顶梁”。二是指做成“新月”形式的梁,其梁的两端(肩)呈弧形、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,整体形象弯曲得近似新月,所以称为“月梁”。汉代称这种月梁为“虹梁”,也是非常形象的称呼。月梁的侧面常常施以雕刻,纹样极为精美,加上梁本身柔曲的外形,真是非常的美观而精巧。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“月梁”做法,到了明清时期,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,但在江南民间建筑中却仍较为常见。
月梁
月梁(明乳栿)位置示意图
月梁(明乳栿)实物
2、角梁
在建筑屋顶上的垂脊处,也就是屋顶的正面和侧面相接处,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,叫做“角梁”。角梁一般有上下两层,其中的下层梁在宋式建筑中称为“大角梁",在清式建筑中称为“老角梁”。老角梁上面,即角梁的上层梁为“仔角梁”,也称“子角梁”。
角梁
3、单步梁和双步梁(乳栿)
单步梁是架在双步梁之上的短梁,并且是放置在双步梁上的瓜柱上的短梁,因为长度只有一步架,所以叫做“单步梁”。
在建筑物的构架中,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挑尖梁,一般是不起承重作用的。但是,当檐柱与金柱之间的距离过大时,在挑尖梁的正中还可以加立一根瓜柱,上架一条梁和一根桁,此时的挑尖梁便具有了承重作用,同时梁的名称也改为“双步梁”,宋代称为“乳衹”。
单步梁和双步梁(乳栿)
3、草栿和明栿
草栿:是在天花板上面的梁,做法较自由,加工较粗糙,古称草栿,是和天花下的明栿相对而言的。
明栿:与草栿相对而言,指天花以下的梁。宋代明栿常做月梁式,以增加美感。
草栿示意图
(十四)枋(fāng)
枋与梁一样是置于柱间或柱顶的横木,和梁所处的高度相差不多。不过,其走向上差别较大:梁是置于前后金柱或是置于金柱与檐柱之间的横木,而枋则是置于檐柱与檐柱,或是金柱与金柱,或是脊柱与脊柱之间的横木。简单地说,大多数的梁是与建筑的横断面方向一致的,而枋则主要与建筑的正立面方向一致。枋因位置的不同,主要分为额枋、金枋、脊枋等。
枋
梁枋柱的区分
1、额枋(阑额)
“额枋",也叫“檐坊”,宋代之前称为“阑额”。它是置于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矩形横木。南北朝以前,这一构件多放置在柱顶,隋唐以后渐移至柱间。唐代时其断面的高宽比大约为2:1,其侧面略呈曲线形,称为“琴面”,转角处不出头。宋代时其断面的高宽比大约为3:2,转角处有出头,出头有一般的出锋或是做成近似后代的霸王拳式样。明清时期,其断面已近于方形,出头部分大多作霸王拳形式。“霸王拳”就是其中间有三个凸半圆线、两端有两个凹半圆线,它们连续组成的花状头式梁枋枋头装饰。
额枋(阑额)
2、普拍枋(平板枋)
“普拍枋”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,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,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承托斗拱。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和柱头上,而柱头斗拱则置于普拍枋之上,这样一来自然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。
斗拱在不断的发展中,在建筑中的运用逐渐增多,特别是补间铺作的增加,让阑额的负荷增大,因为补间铺作不用蜀柱、人字拱之类,而用大斗,相对较窄而薄的阑额不宜承坐大斗,所以便产生了“普拍枋”这一构件。
“平板枋”是清式建筑名称,在宋式建筑中称为“普拍枋”。宋代以后,随着阑额的加厚,普拍枋也逐渐加厚、改窄,至明代时几乎与阑额同宽。到了清代则窄于大额枋或额枋了,同时名称也改为“平板枋"。
普拍枋(平板枋)
(十五)桁(héng ) 檩(lǐn)
“桁”也称为“檩”(lǐn),檩也就是小式大木建筑中的桁。桁放置在枋的上面。确切地说,桁就是架于梁头与梁头之间,或是柱头斗拱与柱头斗拱之间的横木。桁的断面多是圆形,这也是它与枋的不同之处之一。桁根据具体位置的不同,分为檐桁、金桁、脊桁,也就是檐檩、金檩、脊檩。在中国的南方,一般称桁、檩为桁条和檩条。“桁”在宋式建筑中叫做“转”。
桁(檩)示意图
桁(檩)实物
(十六)椽(chuán)
“椽”俗称“椽子”。椽是密集排列于桁上、并与桁成正交的木条,也就是说,椽子的走向是与大多数的梁的走向一致的,而与枋、桁交错。但是梁的放置基本是水平的,即梁与地面平行,而椽子则是沿着建筑屋顶的坡面铺设,与地面是不平行的。
椽的大小、长短与枋、桁一样,都要依据建筑体量的需要而定。不过,在一幢建筑物中,椽子在粗细程度上一般都比枋、桁要细得多,这主要是因为椽子的位置在枋、桁之上,排列的又比较密集,如果个体体量过大,则会增加下面构架的负荷,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稳固性。
梁、枋、桁几种构件,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,每种带有具体名称的构件之间区分比较清楚,尤其是枋、檩之间的距离较大,比如说,额枋、金枋、脊枋,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很明显地让人区分出它们的名称。正心桁、金桁、脊桁等也是如此。而每一根椽子是由上至下,即从屋脊至屋檐连成一体的,看起来就像是一根木料,其实每一根椽子也因上下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,主要有:脑椽、花架椽、檐椽、椽头、飞椽等。
椽
(十七)叉手和托脚
叉手是宋式建筑构件名称。在抬梁式构架中,从最上一层短梁到脊“传”(即脊檩)之间斜置的木件,叫做“叉手”。叉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扶持脊“转”。在唐代及唐代之前,抬梁式木构架中只有叉手而不用蜀柱,宋代时则将叉手与蜀柱并用,而明清时则不再用叉手。
托脚也是宋式建筑构件名称,并且是宋式大木构件。托脚和叉手的作用相类,只是位置略有区别。叉手是置于最上层短梁至脊“传”间的斜置木件,而托脚则是置于除最上层梁之外的梁至其上面的“传”之间的斜置木件。
叉手和托脚
叉手和托脚示意图
(十八)天花板
在建筑中,特别是住宅建筑中,室内屋内一般都设置有顶棚,它可以美化室内,使室内看起来更整洁,也能防止梁架挂灰落土,在屋顶较简、薄的建筑物重设顶棚,还能起到冬季保暖、夏季隔热的作用。这种被我们现代人称为“顶棚”的设置,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称为“天花”,宋代时也叫“平棋”、“平闇”,清式建筑中也称为“井口天花”。天花的做法较为讲究,除了上面可以做彩绘、雕刻等装饰之外,它还有一个非常讲究与突出的地方,这就是藻井式的天花,其在装饰与等级上绝非是一般的天花可比。
1、平棋
“平棋”是天花的一种,在木条拼成的方格天花中,平棋因为是由大方格组成,仰看就像一个棋盘,所以得名。“平棋”这个名称主要是宋式天花名称的说法。
平棋
2、平闇
“平闇”和“平棋”一样也是天花的一种,它与平棋不同的是,平棋由大方格组成,而平闇则由小而密集的方格组成。“平闇”主要也是作为宋代天花名称。
平闇
平闇实物
3、藻井
天花是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,而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“藻井”,这种天花的每一方格为一井,又饰以花纹、雕刻、彩画,故名藻井。“藻井”一词,最早见于汉赋。清代时的藻井较多以龙为顶心装饰,所以藻井又称为“龙井”。此外,在沈括的《梦溪笔谈·器用》中还记载有藻井的一些别名:“...…古人谓之绮井,亦曰藻井,又谓之覆海"。藻井与普通天花一样都是室内装修的一种,但藻井只能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,像神佛或帝王宝座顶上。唐代就有明确规定,非王公之居,不得施重拱藻井。
藻井的形式有四方、八方、圆形等,构造复杂。有的藻井各层之间使用斗拱,雕刻精致、华美,具有很强的装饰性;有的藻井则不用斗拱,而以木板层层叠落,既美观而又简洁大方。
藻井实物
(十九)柱
柱是建筑物中用来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杆体,俗称“柱子”。根据柱子在建筑中的位置,可以将它分为檐柱、金柱、中柱、童柱、瓜柱、角柱、廊柱等;而根据柱子的截面形状来看,则有圆柱、方柱、六角柱、八角柱等不同形象;根据柱子所用的材料来分,有木柱、石柱等之别;根据装饰来看,又有雕龙柱、油漆柱、素面无饰柱等。此外,柱子在使用时有单独直立的,也有两柱紧贴而立的。
1、柱础
建筑物所用木柱下垫的石墩叫“柱础”。柱础的作用主要是承载与传递上部的负荷,并防止地面湿气对木柱的侵蚀。柱础有隐于地下和凸出于地面的两部分。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柱础,就是指的凸出于地面上的部分。这些凸出于地面的柱础,在早期时常加工成古镜、覆盆等形式,其上有的饰有雕刻,有的是素作。后来随着不断的发展,柱础样式渐多,雕刻纹样也更多,有动物纹、莲花纹、龙纹、凤纹、鱼纹、水纹、其他花草纹等。除了有众多各式不同的花纹装饰外,也有一些不加雕饰的柱顶石也就是“柱础”。
柱础
柱础的上端做成鼓形石墩,其弧形的侧面上,有时还浅浅地雕刻有花草纹样,这样的鼓形石墩称之为“鼓蹬”,它多出现于气候潮湿地区的建筑中。鼓蹬凸出于地面的露明部分,一般高度在柱径的十分之七左右,也有高者能达到一个柱径,有的甚至达一个半柱径,但就比较少见了。
鼓蹬
“覆盆”是柱础的一种发展形式,在唐宋时期最为常见。所谓“覆盆”,也就是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为枭线线脚,柱础呈盘状隆起,就像是倒置的盆,所以称为“覆盆”。
覆盆
2、檐柱
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,叫做“檐柱",也叫“外柱"。檐柱在建筑物的前后檐下都有。
檐柱
3、金柱
建筑物的檐柱以内,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外,其余都叫“金柱”。一般的小型建筑只是前后各一列金柱,或者是没有金柱。而在较大的建筑中却往往有数列金柱,大多是前后各有两列,无论是前还是后,这其中距离檐柱较远的都称做“外金柱"、较近的都称做“里金柱"。也就是说,在有四列金柱的建筑中,室内前半部分有两列金柱,前列是外金柱,后列是里金柱;室内后半部分也有两列金柱,前列为里金柱,后列为外金柱。
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,几乎没有在一栋建筑中有使用超过四列金柱的情况。就是现存的明清故宫第一大殿太和殿也没有突破这种情况。
金柱
4、瓜柱(侏儒柱)
瓜柱,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短柱,它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,因为其形体短小,所以宋代时就叫它“侏儒柱”或“蜀柱”。
瓜柱(侏儒柱)
中国古建筑基本结构示意图
中国古建筑基本结构示意图
上一篇:中国古建筑常识小集
沐风建筑为四川炳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旗下品牌,秉承“质量为本,诚信立业,创新致远,共赢未来”的企业宗旨,致力于仿古建筑门,窗,廊亭,木屋,装饰工程,亮化工程等,拥有一支由资深工程师、项目经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,创立至今已为众多客户提供服务,广获好评。
引文:四合院,又称四合房,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,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,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,故名四合院。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。若呈“口”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;“日”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;“目”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。 [1]一般而言,大宅院中,第一进为门屋,第二进是厅堂,第三
历史建筑经济价值评估指引(试行)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历史建筑经济价值评估质量,科学合理反映历史建筑经济价值量,推动历史建筑合理利用,促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以及《房地产估价规范》等标